📚 後現代主義與攝影藝術

後現代主義大致可歸納為對「大敘事」(metanarratives)與統一真理的懷疑,強調文本的多重詮釋、意義的碎片化與再造,以及文化/符號的相互挪用(appropriation)與互文性(intertextuality)。
它質疑現代主義所追求的純粹性與進步觀,並以拼貼(pastiche)、戲仿(parody)與模擬(simulation)等手法,拆解既有的權力結構與符號系統。

📷 後現代主義在攝影中的五種表現:

1. 挪用與重拍(Appropriation

例:Sherrie Levine 將 Walker Evans 的經典大蕭條時期攝影重新攝製,挑戰「原創」與「作者性」的概念。

2. 自我指涉與角色扮演(Self‑referentiality & Role‑play

例:Cindy Sherman 的《無題電影靜幀》(Untitled Film Stills),透過自拍扮演各種「電影女角」形象,探討女性在大眾媒體中的符號化身份。

3. 舞台化與構景(Staged Photography

例:Jeff Wall 的大型燈箱作品,精心佈景、劇本化場景,模糊紀實與藝術的邊界,同時揭示社會/文化的潛在敘事。

4. 數位操控與超現實(Digital Manipulation & Hyperreality

例:Andreas Gursky 利用數位拼貼與後製,創造極端放大且高度圖像化的場景,讓觀者對「真實」的信任產生動搖。

5. 日常即文本(Everyday as Text

例:Nan Goldin 以私密日誌般的拍攝方式,記錄親友間的生活片段,強調個人經驗的多元價值,反對單一觀點的霸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