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io.taipei
 

記憶-祭壇 Alter-Altar

 
 

膜上蜂蜜, 2021

蜂蜜在膜上攤開,像落地後才被看見的甘霖;兩支湯匙把等待分成前句與後句。

“It tasted like wafers made with honey.”〔Exodus 16:31。聖經翻譯網

黑沙塔 / Dyrhólaey—Reynisfjara 2018

黑沙像時間的墨,Dyrhólaey把海寫成一座門;我們退在安全線外,讓浪的語氣先說話。遠方三支 Reynisdrangar 直立——傳說裡兩個巨魔與一艘船,夜裡拖向岸邊,破曉失算,被日光定稿成石;地質說那是侵蝕與柱狀節理,神話說那是越界的代價。冰原 Mýrdalsjökull 在背後呼吸,白色的脈搏把風與潮往前推;海把聲音霧化,石頭站著當主詞,門未關,風先過。我只負責把距離留住:把驟近的浪記為警句,把離岸的石記為逗號,把尚未歸來的人記為省略號。

“The strait was a low-lying plain some 17,000 years ago… when sea level was 100–140 m below the present.” AMS Journals

八仙洞 / 長濱的回音 2017

風從岩棚門楣擦過,水把礦物拉成一行行垂痕;蕨類沿著陰影呼吸。這不是吞人的黑洞,而是一處半開放的屋簷:風雨躲在外面,火光與人影在裡面。若把它放回東部海岸的脈絡,海退時它貼著岸線,海漲後它抬到山腰;洞口因此變成日常的轉運站——進出的,是鹿骨與漂木,是打製過的石片與被磨亮的步伐。考古的語言說「長濱人多半在洞口活動」:烹煮、修刃、臨時休歇;我的語言只記下它的節拍——滴水是分號,垂痕是行距,黑口是一個暫停的括號,替萬年的往返留一口氣。「年代距今約三萬年,結束於約五千年前。」〔東海岸國家風景區:八仙洞

鋼面瀑布 2015

鋼面飲光,吐出諸色。 有色者論治術,無色者論鏡面;爭辯在此攤平成條文,行人即是通過條款。碑陰常道「為公」,故顏色得以並行:先讓路,再說理。

”...political parties in Taiwan have been using a variety of colour-coded terms in describing cross-strait tensions as well as in discussions about the island's domestic politics.” BBC

城市樹/節日圍欄, 2011

樹燈一層一層落下,像替冬天包上禮盒的紙。父親送我們三姊妹出國念書,這份「禮物」亮得刺眼,又重得讓人喘不過氣;簽證、保單、成績單一盞一盞亮起,把離家的影子越拉越長。碼頭邊兩艘老船和石塊路面也跟著點亮,城市對所有人說歡迎,而我們在欄杆外小聲交換一個問題:這份禮物的代價是什麼?歷史裡的贈與從來不只溫柔,總伴著分配、監督,還有新聞角落裡那些說不清的爭議。節慶把光借給每張臉,我們把呼吸借給未來;一點缺氧的喜悅裡,也學著把承受變成姿勢。

「…最常見的是溝通不良…不了解以及不符生活習慣等等…。」(論美援480公法物資分配問題)

移動的旗語/馬來西亞山路機車, 2012

紅色 Nouvo LC 停在山路陰影裡,車尾小旗迎風,像把遠方綁在身後。這裡是兩輪主導的日常,機車把家務、通勤與節日連成一路;十月裡,禮堂的歡呼經由僑社晚宴聚成光,隔天又散回每一台車。旗語介於節慶與規範之間:可見、可收、也需拿捏;它不是閱兵,而是移動中的認同——轉彎時仍護住一段歷史的名字。馬來西亞僑生與臺灣威權記憶:僑生也需要轉型正義。The Reporter

生日, 2012

室內白牆前,四人戴尖帽圍桌;前景兔形小蛋糕點著蠟燭,背後「Happy Birthday」彩色橫幅,小小壽星卻不見爸爸蹤影。家庭客廳被臨時布置成節日舞台,三代同框;餐桌成為儀式中心,燭火、歌與拍照把私領域的時間分節,將親屬關係重新命名一次。

「有儀式感的家庭,更容易培養出幸福感強的孩子。」

“The voluntary sector… holds communities of kinship carers together through peer support groups.”UK National Kinship Care Strategy

示範

父親示範製作桌面並鋪設水泥。

「父母維持婚姻形式但另有親密關係,對子女而言是一種曖昧與不安全的氛圍。」親子天下

「長期處於雙重親密關係的衝突場域,常使孩子出現焦慮、退縮或行為改變的回應。」大家健康

 宣告之後的聯盟與缺席

927年12月1日,40歲的蔣中正與28歲的宋美齡在上海結婚。當天,蔣中正在《申報》刊登兩則啟事,一是離婚聲明,說「毛氏髮妻,早經仳離;姚陳二妾,本無契約。」二是宣布與宋美齡結婚。蔣宋二人相識於1922年孫中山寓所,結婚之前,兩人各自或有良人或心有他屬,蔣身邊是「姚陳二妾」中的陳潔如,時姚冶誠移居蘇州扶養緯國,收到休書的「毛氏髮妻」毛福梅在奉化老家。至於宋美齡,則曾對同屬留學生的劉紀文動心。

莫忘來時路/12月1日-蔣中正宋美齡結婚 - 觀點 - 中國時報

 

11-20

 
 

國王企鵝

企鵝站隊如同在鏡前對峙:背影與側臉重複排列,黑白的脊線像鏡框把視線封死。牠們對著玻璃,不是看見自己,而是看見一個被安排好的隊形;未來在這個展示裡被壓縮成當下的姿勢,前路模糊,視野只剩彼此的剪影。這種「看不到自己,也看不到未來」的面相,既是動物被展演的命運,也成為一種以秩序和隊列遮蔽個體的輪廓。

「雖以專制統治鞏固政權,國民黨亦推動土地改革與經濟政策,改變台灣社會結構。」 oliverwkim.com

鄉鎮的身影

阿公打扮端莊而眼神堅定,庭院與一針一葉的植栽包圍其周。這既是家族的正式肖像,也是農村身分的證詞:務農者以耕種與家族責任維繫地方經濟與日常。影像的姿勢透露出一種公民式的自我呈現:在土地與家族之間采擷尊嚴。

「員林自日治時期即為彰化平原的重要農業聚落。」 VERSE

夜裡的三隻貓, 2017

三隻貓分散在球場黑暗的表面,各自朝不同方向移動,像是失序家庭裡無聲的孩子。逃離並未走向安全,反而深入另一場災害。

「故事藉貓隱喻,做為角色的寄情之物。」《衣櫃裡的貓》

破裂的線道 2015

921地震紀念公園

白線延續著運動場的秩序,卻被地殼翻轉的力量撕裂。跑道不再指引方向,而成為一張記錄地震波的圖紙。繩索斜切其中,像是災後臨時的縫補,把已失效的速度與秩序重新綁回地表。這裡的裂痕並非修補的錯誤,而是被保留下來的傷口,提醒人類的節奏總要服從土地的節奏。“Both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aspects, such as legends concerning earthquake, will be preserved in order not to lose the memory of the earthquake.” ICCROM

風掃之中2012

中山公園

颱風像一把巨大的掃帚,經過公園後留下滿地的葉與枝。步道被葉片覆蓋,泥濘與積水在石縫間閃出碎片般的天空。長椅孤立無聲,樹幹彎曲成風留下的弧線。這不是單純的混亂,而是一場短暫的重寫,將平日的秩序刮掉一層,露出自然力在城市肌理上留下的痕跡。清掃會來,但那些風的方向與強度已被場域記住。

「蘇拉移動緩慢,造成極端降水,多處發生土石流與淹水。」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

沙球與播遷的痕跡, 2015

沙蟹在午后的低潮裡把海灘篩成一列列小沙球,像是在白色畫布上以微小的節律寫字。那些被推成球的沙粒是生物的整理與遺留,自然的微觀搬運與政治的宏觀播遷在圖式上重合:都試圖在不穩定中建立秩序,但留下的痕跡同時訴說保存的選擇與不可避免的流散。

「1937年,七七蘆溝橋事變爆發,故宮南遷文物再分三批向後方撤退:第一批(南路)⋯⋯第二批(中路)⋯⋯第三批(北路)。」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

裝箱的靜默

紅箱像等待被啟封的日記:一格一格堆疊,貼著標籤、箭頭與脆弱符號,像是對器物低聲下達的行李條。它們既是保護的手段,也是運輸的證據;當你把目光從箱面挪開,就會看見窗外的光——世界在外頭閃動,而文物被安排在室內的秩序裡休憩。紅色讓我想到從故宮取出的國寶:被分箱、標號、再出發,從戰火或展示之間穿行。這些箱子是物件短暫的棲所,也是歷史與流通的中繼站,提醒我們:保護有時候是行李搬運的細節,也常是記憶被重新排列的過程。

“The Giacometti oeuvres offer an occasion to ask questions about the double mystery of family spirit and spirit of place.” artforum.com

博愛特區建物, 2015

那塊金屬從牆面被拔起,留下的空位像能填補的凹槽。空洞同時是被拿走的承諾,也是可以承載想像的框。溫度在皮膚上寫字,住戶的情緒像電路短路,開始冒火。拆機不只是技術動作,它是一場關於規範、權責與資源分配的儀式,展示誰有權決定「涼爽」是奢侈還是基本生活。當空位被想像為能掛上更大夢想的地方,我們便知道:私人空間與公共敘事常在同一張牆上重疊、摩擦與互相投影。

「法院案例顯示:未經共有人同意的冷氣或外牆設施,可能被判要求拆除並復原外牆。」聯合報

公告牆上的對峙, 2014

立法院周邊 / 中正一分局外

夜色裡,一面被海報覆蓋的牆像是城市的備忘錄:一張張寫著「國家暴力」「警察違憲」的告示,光從公告窗內透出,照亮了貼紙的皺褶與邊緣;前景是人群的輪廓,他們既是觀看者也是被指控者。這不是單純的張貼:是言語、憤怒與公共記憶的實體化:當指揮者在場且口出羞辱性回嗆,言語本身立刻成為新的貼紙,被複製、流傳、回擊。影像把「公告」當作場域證據:文字宣示、光影與身體在此同時展示權力與反抗的張力。

「…嗆聲的就我方某人一個,你們小孬孬跑去哪裡?」 — 回嗆學生。 Yahoo奇摩股市

防禦符號, 2017

義大利,米蘭,斯福爾札城堡(Castello Sforzesco)

草地上的石質砲彈堆像是時間遺落的備品:一邊是文藝復興的宮廷與博物館,另一邊仍可讀出軍事的陰影。城堡本身始建於十五世紀,由斯福爾扎家族重塑,經過拿破崙時代的拆除企圖與近代的修復,護城河與城牆成為城市記憶的層次。那些圓形石球同時是武器、殘存物與展示物件:在綠地上堆置,既提醒過去的備戰狀態,也被當作可視化的歷史標本,讓觀者在悠閒的公園步行中面對一個關於權力、破壞與保存的悖論。

“Italy mobilized efforts to safeguard masterpieces across the country during World War II.” Apollo Magazine